随着对房地产信托的监管收紧趋势愈演愈烈,整个信托行业似乎都笼罩在一股悲观的空气中。
“没有业务可做,团队里近期已经有几个人被动离开了,信托公司是完全业务导向的,劳动合同马上也要到期了,真的有点担心工作可能丢了。”上海地区一家信托公司信托经理近日对记者如此表示。
其背景是,监管层对房地产信托业务收紧趋势越来越明显,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上述信托业人士向记者表达这一感慨时,其所属银监局正在该信托公司对地产项目进行现场检查,“非常严格,所有项目资料都翻出来。”
随着对房地产信托的监管收紧趋势愈演愈烈,整个信托行业似乎都笼罩在一股悲观的空气中。-宋文辉 摄
房地产严冬
近期,有消息称,银保监会向各地银监局发文对下半年的信托监管工作作出部署,重点仍是加强对房地产业务的监管,对额度进行控制,同时强调加强监管工作,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多家信托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事实上该文件所要求的内容早已经在执行,“自7月以来,监管就以窗口指导的形式要求房地产业务规模,具体就是到9月30日规模不能超过6月30日。”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这一要求主要是从约谈10家房地产信托业务占比较高的信托机构开始,不过后来,已经成为对整个行业的调控,房地产业务占比并不多的信托公司也表示收到指导需要控制三季度的业务规模。
对房地产信托业务的严监管主要是置于对整个房地产调控的大环境之下,据记者了解,其他渠道地产融资,包括银行开发贷、个贷等都有收紧迹象。多家信托公司人士均对记者表示,目前看来,整体情况确实较为悲观,调控会是常态,具体政策的走向谁也不知道。“公司大领导最近在内部会议上提转型,以前从没提过。”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对记者透露。
事实上,早在去年资管新规出台之时,整个行业就启动了对“转型”的探讨,然而,随着宏观市场和信托公司所面临的业务环境变化,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部分信托公司仍是处于较“滋润”的状态。
根据信托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从业绩增速上来看,上半年信托公司经营业绩增长明显改善。2019年上半年,59家信托公司经营收入同比增长14.25%,净利润同比增长13.96%。对比之下,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2018年底68家信托公司经营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信托业营业收入实现负增长9.38%,净利润实现负增长13.68%。
尤其是部分信托公司在房地产业务上表现积极。根据第三方平台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 2019年上半年,投向房地产领域信托产品共计发行2954款,占比39.43%,募集规模达到4531.94亿元。
进入下半年,这一势头骤然停止。作为信托公司的支柱业务之一,房地产信托被严格控制,影响深远,被问及下半年的方向时,多位信托业务人士均表现出“很迷茫”的情绪。“影响还是蛮严重的,总部的领导们现在都不上班了,都在休假中。”北京监管局辖区的一家信托公司房地产业务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其还透露,目前内部提出的安排就是,储备符合432要求的项目和股权项目。
结构调整转向平台?
房地产业务受限之后,信托公司纷纷开始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分公司开始投入更多额度开展信托业的另一个总要业务,即平台业务,比如,某前期房地产业务较为激进且被约谈的信托公司平台额度即提高了10%。此外,亦有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平台业务有下沉趋势,“以前市级做的多,现在县级平台做的比较多。”
行业统计数据上也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普益标准提供的数据显示,7月份,投资于房地产领域的信托产品共483款,环比减少10款,占比回落5.74个百分点;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的产品542款,环比增加159款,占比上升4.67个百分点。
不过,平台并非业内一致认可的转型方向。“我觉得部分公司可能内部会有轻微的调整,但是很难成为整个行业的一个趋势。”一位信托业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
信托公司的城投平台业务被业内戏称为“二道贩子”,城投平台的融资渠道较多,银行、发债等,而信托公司资金成本较高,越是资质较好的平台,其提供的融资成本越低,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利差空间越小,资质差的平台,刚兑背景下的信托公司亦难以承受其风险。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平台发债渠道畅通,对信托渠道融资需求在不断下降,所提供的成本也越来越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choice统计,今年以来,城投债发行规模达到2.13万亿,相比之下,去年同期(2018年1月1日-8月8日)的城投债发行规模为9917亿元。
平台业务的另一个问题是风险,近两年风险暴露背景下,资质较弱的地方平台风险也尤其令人谨慎,“今年能确保到期的平台安然续上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总量增长可能为负。”上海地区另一家信托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
暂时的业务结构调整并不是转型的概念,转型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不过,或许在业务受限的背景下,机构方有空间和动力去实施转型,“下半年,应该好好提升下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科技短板,数据治理,把通道业务慢慢转化为主动管理业务。”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认为。
全年信托行业经营的趋势来看,记者采访的诸多信托业人士多认为,将会呈现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目前这种形式有利于那些规模体量大、股东背景强、风格稳健、资产久期长的公司,他们腾挪的空间更大,而对于另一些公司而言,严监管之下,没有资产续上,可能面临客户和团队的流失。
(编辑:周鹏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