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完善的估值体系。
从城市层面来看,一二线优势持续扩大。
回顾一下历史,从2009年2月到11年8月,全国房价上涨持续时间为30个月,累计涨幅达到14%,在随后的9个月时间里回调2.3%。
从2015年3月开始,一线城市房价累计涨幅达到44%,二线33%,三四线城市整体也有33%。
部分热点新一线城市、环都市圈三线以下城市,中西部棚改大省的地市,翻倍的比比皆是。
表面上看起来,过去10年的房价属于“同涨同跌”,事实上,随着各地棚改力度不断减弱,货币化安置比例下降,三四线楼市失去最大的购买力来源后,大量的地市、县城、城乡结合部已经难以再“翻身”了。
从地段选择这个层面来看,受今年短期事件的影响,不少购房者的置业需求都发生了转变。
住宅的安全性、家人的健康相关、居住的密度和环境、户型楼层是否合理,成为衡量买房的关键因素。
购房理念剧变,直接反映到了房价和地价数据的变化。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组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第1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的住宅地价环比正向增涨的城市有68个,较上一季度减少16个。住宅地价环比增速超过3%的城市有3个,较上一季度减少3个;地价环比下降的城市34个,较上一季度增加16个。
显然,因为一场风波的影响,无论是刚需族还是改善族,都慢慢的变谨慎,这样的一种情况或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常态。
当2020年的风波逐渐离我们而去,复工复产逐步推进,房企销售恢复正常后,2021年开始,买房应远离3个地方,业内普遍认为地段有点差,贬值压力或接近20%,未来5年更难买卖。
1,远离无物业、房龄长的老旧小区。
老旧小区这些年已经很受欢迎,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因为成熟的商业、教育、医疗配套,不少人买入老破小的动机也慢慢的变复杂。
有人想孩子有名校可上,后期还可以高价出手。有人想押注未来老房子拆迁,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
但是,所谓的学区、商圈、配套,碰到最近这场风波,又有什么用处?
窝在老破小的家属院,没有物业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外来人口随意进入,房龄长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通风、采光条件不佳,想去楼下透一口气,院子里四处都是生活垃圾和杂物,没有绿化,也没有草坪和喷泉,上个楼梯都气喘吁吁。
这种房子在一二线城市还好一些,毕竟有学区的溢价加持,如果放到三四线城市,不管是从估值角度看,还是从安全、宜居的角度来看,未来5年照市价打8折也有一定的可能,贬值压力可能接近20%。
2,远离各类活禽、海鲜、湿货市场。
很多人觉得小区周围能有菜市场、超市,日常购物生活会很方便,这一点当然没错,成熟社区的一大配套,必然跟柴米油盐有关。
哪里的菜价低,哪里的肉价便宜,只有小区周边充满充满生活气息,才能赢得刚需的青睐,人口多、需求大,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不缺接盘者,持有这类房产的溢价空间不会小。
但是,各类活禽、海鲜、湿货市场务必要远离。
一方面,武汉此次风波给购房者带来的心理阴影,未来5年都不可能摆脱,对比同等成熟地段的房产,折价空间至少在10%-20%。
另一方面,异味、拥堵、滋生病菌等弊端,与菜市场、超市之类的配套没有一点可比性。
3,远离无配套的远郊、城乡结合部。
远郊和城乡结合部,这个区域人们的争议向来比较大。
支持者认为,远郊能拥有低密度的洋房和豪宅,开车去市内的通勤时间不过1-2个小时,却能拥有市区高层住宅无可比拟的居住生活体验,没有噪音,没有汽车鸣笛声,没有光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比市区好的不是一倍两倍。
反对者认为,近些年新城开发过剩,远没有前些年那么稀缺,连小县城和地市都在造各种CBD、新城区、开发区、示范区,城乡结合部普遍拥有高大上的概念,实则配套缺失,没有人住的房子,只能称之为钢筋水泥,没有一点升值空间可言。
笔者认为,后一种看法更客观一些。
论房子的投资空间,2010-2017年这个阶段,各个地区新城区的房价涨幅最大,入手早的最起码也是翻倍,原因很简单:新区刚有轮廓和路网,单价极低,涨起来也最迅猛。
但是,从2017年至今,各地新建成的新区已经多达4000个,连国家中心城市、自贸区这种级别的城市试点都在不断扩容,大量的城乡结合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全国流动人口只有2.4亿人,存量人口流动格局下, 不可能带动如此多的新区发展。
按照西南财大的统计,目前城镇房屋空置率已达到了22.4%,其中绝大部分位于镇区、县市和地市,远郊说好听一些叫“低密度”,说难听一点就是“鬼城”。
最后,我们做个总结。
随着央行降息、降准,加上各地发布的房地产松绑政策,今年的楼市格局已经逐渐清晰。
从城市角度看:一二线或有反弹机会,三四线却难有起色,购房者的理念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转变。
从住房方面看:对健康、安全、生活便利度的追求更加凸显。
城市格局和购房理念的变化,必然会重塑2021年的“买房观”:远离小城市、无物业的老破小,回避各类湿货、活禽市场,尽量不买城乡结合部和远郊,不加杠杆买房,只以自住为目的,才有可能在房地产的“白银时代”生存下去。